preloader
image

關於軟體協作

這次筆者要講的主體是關於軟體協作部分,軟體協作筆者在早期公司或在電商領域,甚至在大公司,我很難體會到這樣優勢,因為很少公司沒有協作流程思維概念,我一直覺得是用EMAIL或是LINE通話這些來進行專案開發,一直遇到我曾經共事過的主管,他講解整個專案協作流程的重要性,讓我試者把專案拆解和協作流程與看板及板控策略整合起來,甚至應用DOD的手段,讓我體會到協作流程重要性,筆者滿懷感謝的心特別感謝他,因為協作流程的思考,讓我覺得相當重要,因為工具只是補助,流程才是主角。

沒有協作管理的挑戰

筆者所待過的公司還是用EXCEL去進行做管理,就算有工具也沒有協作流程的概念,其實也只有工具上的形式性,以下你會遇到的問題會是

  • 目前手頭有多少專案,這些專案的優先順序
  • 工作有哪些事項要處理,開始做,結束日期
  • 那些專案任務緊急或是不重要
  • 人員異動輪流的狀況下,文件和知識的傳承該怎麼辦

協作專案管理不外乎有這些功能

  • 專案
  • 需求類型
  • 主旨
  • 說明
  • 狀態
  • 優先等級
  • 分派者
  • 版本
  • 預估完成日期
  • 測試預估完成日
  • 開始日期
  • 完成日期
  • 預估工時
  • 發布日期
  • 附件

關於協作流程的工具狀態設定

筆者會思考既有的專案會有哪些流程,有哪些角色,筆者會設計大概如下:

在需求類型的時候設計

  • 新需求
  • 需求變更
  • BUG
  • 支援處理

分派的類型會有

  • 群組(註記:群組針對可能是部門、也有可能是任務編組的狀況 )
  • 個人

狀態部分

  • 新建立
  • 暫停
  • 等待分配
  • 進行中
  • 測試中
  • 拒絕
  • 上線前作業
  • 上線
  • 完成與結束

優先等級

  • 緊急24小時處理
  • 緊急72小時處理
  • 緊急
  • 一般
  • 嚴重等級:24小時須跟主管和老闆告知

工作日誌狀態

  • 開發
  • 測試
  • 檢查問題
  • 寫文件
  • 開會與討論
  • 安裝
  • 支援

最後筆者會結合以下的手段

  • 看板管理
  • 記錄開發和文件的手段
  • 版控策略

筆者認為工單的概念很重要,筆者在接觸生產管理系統工單,其實可以結合在軟體開發週期上,應該要很清楚自己目標,重點不在於開發新功能,修正BUG,重構舊程式…

工單有分三大區塊

  • 問題:簡單說明需要達成目的
  • 理由:做這件事理由,解決問題能夠幫助那些人
  • 品質測試:如確定問題已經獲得修正

最後再結合在git的中步驟如下

  1. 找出你工單的單號
  2. 在git 儲存以類型_工單編號-描述格式建立分支 (註記:筆者其實最常用的就是類型-工單單號,也可以查系統,後來覺得多了一道查,應該要擠出查單號時間)
  3. 確認工作含結果與要提交程式的處理
  4. 最後進行本機提交開始進行合併動作
  5. 最後開始push道遠端機器,最後再進行變更工單的狀態已解決(上線前作業、上線),還不能已結束

最後筆者會依據跟上面報告的部分會有那些格式欄位會有

  1. 對相關的人、進行日期起訖、內容、結果、參與者(內外)
  2. 時間軸、做過哪些事情
  3. 報表數據化

最後對上的老闆要讓他知道,你應該要思考我要怎麼讓老闆知道

  • 問題出在哪? (EX:需求變變)
  • 這案子哪個地方、預算最沒有效益
  • 哪邊可以省、可控制預算
  • 時間成本

最後再結合PDCA的思維

在專案的時候開始進行計劃,就可以執行,執行過程會檢查,然後發現風險或缺失,最後進行改善。

例如:原本計畫花10天結果在第7天的時候,覺得可能做不完,可能需要13天,這時候要做降低風險的作法,跟客戶講延後,或是加班,或是加人來做,這就是降低風險的方式之一,客戶事先知道你會延後3天,他也可以去做他能降低他自己風險的事情,但是不可以在第10天的時候才說做不完,那就沒有什麼好方法了。就只能硬頭皮加班做完,然後做不完被k。

但是不可以在第10天的時候才說做不完,那就沒有什麼好方法了,就只能硬頭皮加班做完,然後做不完被k,有時候管理是管理異常,不管理正常。


總結

最後我主管給我一些滿受惠的給我一些啟示曾跟我提到 有一點要注意,我從來不怕預估錯誤,只怕沒有預估,因為預估錯誤,才知道要改善,沒有預估,就無從改善,不會進步,就算錯誤,也知道怎麼死。 從另一個角度看,不想被管理的人,永遠無法管理別人。 就算錯誤,也知道怎麼死。 從另一個角度看,不想被管理的人,永遠無法管理別人。 將來你也會成為主管,我相信你也希望能有自己管理的方式。 但是不去嘗試去做,怎麼教人家對吧?

最後無非是達到這兩個

  • 風險控管
  • 持續改善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